
膠東在線4月1日訊(記者 王向榮 李剛 通訊員 王翔)今日種松桂,早晚見成林。經過持續不懈地植樹造林,目前煙臺市擁有林地面積817.6萬畝,森林覆蓋率36.28%,均連續多年位居全省首位,先后榮獲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稱號。

國家森林城市,名不虛傳
近年來,煙臺市先后實施了三年大造林、三年水系綠化、三年森林城市建設和三年國土綠化提升攻堅行動等重點綠化工程,累計完成造林200余萬畝,造林成活率連續多年達到90%以上,實現了森林資源總量穩步增長、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僅去年一年,煙臺市共完成造林綠化落地上圖面積7691畝,占國家和省下達計劃的148%。積極開展全域綠化工程評選活動,年內共評選市級森林示范鄉鎮5處、市級森林示范村居50處、市級造林綠化優質亮點工程15處。
截至目前,煙臺市累計獲評省級鄉村林場20處,省級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2處,省級森林生態修復保護和森林生態廊道樣板工程7處,省級森林鄉鎮13處、森林村居125處,獲評山東省造林綠化十大工程總數位居全省前列。
今年1月11日,山東省林業生態修復保護和森林生態廊道樣板工程認定名單正式公布,萊州市驛道省級林業生態修復保護、萊州市柞村省級林業生態修復保護等2個綠化工程入選省級林業生態修復保護工程,海陽市森林生態廊道樣板、龍口市森林生態廊道樣板等2個綠化工程入選省級森林生態廊道樣板工程。2021年度全省共評選認定省級林業工程17處,煙臺市獲認定數占到全省近1/4,認定總數位居全省首位。

40年8100多萬人,植樹4億余株
2021年,是我國全民義務植樹運動40周年。截至去年底,全市共組織適齡公民8100多萬人次參加植樹活動、累計植樹4億余株,義務植樹盡責率達到90%以上。連年來,全市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掛帥,身先士卒帶動全市廣大干部職工和社會群眾以“3·12植樹節”“世界森林日”等節日為依托,通過栽植紀念林、紀念樹等形式踴躍參與義務植樹活動,以“為官一任、綠化一方”的高度責任感,“一級干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干”,在全社會作出了表率,形成了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廣泛參與的良好局面。
同時,堅持創新機制、不斷激發義務植樹內生動力。煙臺市創新提出“三長”(市長、縣市區長、鄉鎮長)綠化工程,截至去年底,全市“三長”綠化工程共完成造林48萬畝,成活率、保存率都在95%以上,相關經驗受到上級部門高度重視和肯定。此外,全市大力推進義務植樹基地造林,對城區周圍的宜林荒山荒灘通過劃分責任區,簽訂綠化責任狀的形式,將義務植樹任務落實到基層單位,并推行“包栽、包活、包管理、包成林,一定十年不變”的義務植樹基地化管理模式,有效保證了義務植樹基地的造林質量。

科學綠化,年內造林上圖3300畝
今年,全市各級各有關部門將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精神,抓住我省入選全國首批科學綠化試點示范省這次寶貴機遇,認真謀劃部署,將科學綠化理念貫穿始終,切實解決好“在哪造”“怎么造”等問題,推動森林資源總量穩步增長。要堅持造林綠化從規;蚣s化、粗放型向精細型、單一化向均衡化、單一功能向多功能轉變的工作思路,積極采用先進造林理論、技術和方法,更加科學合理編制造林項目計劃,合理選擇樹種、確定造林密度,做到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進一步規范造林工序環節和綠化行為。
堅持以水定綠、量水而行、宜綠則綠、宜荒則荒,充分考慮水資源、時空分布和承載力,優先使用鄉土樹種、草種,積極營造混交林,科學恢復以灌草為主的林草植被,著力培育健康穩定森林生態系統。依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和國土空間規劃,綜合考慮土地利用結構、土地適應性等因素,優化國土空間布局,以宜林荒山、荒地、荒灘、受損山體為主戰場,大力實施全域綠化行動,開展全域綠化工程評選,確保年內完成造林3300畝、森林撫育9000畝,并將綠化任務和綠化成果落到實地、落到圖斑、落到數據庫,實行落地上圖精準化管理。
將以各區市為主體開展造林綠化適宜性評估工作,爭取盡早在全市國土空間規劃中明確造林綠化用地空間。在科學研判的基礎上,嚴格篩選出適宜進行綠化造林的圖斑,綜合考慮未來國土空間結構和布局調整方向,結合“三區三線”劃定等工作,統籌確定規劃造林空間和位置,盡快將全市造林綠化用地空間落實到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為全市“十四五”和今后一個時期合理安排年度造林任務,帶位置上報、帶圖斑下達,任務完成后實現落地上圖,及時更新造林綠化空間數據庫提供基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