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東在線4月2日訊(記者 王向榮 通訊員 杜曉晴 苗瑞響)“山鳥啼,紅花開,陽光照大路,少先隊員掃墓來。墓前想烈士......”唱歌的這位是棲霞南莊村退休民辦教師于和民。在于和民還是一名小學生的時候,每年都要去祭掃村里兩座無名烈士墓風雨不誤,這一堅持就是大半輩子。
“我那時候還是班里的班長,系著紅領巾,跟著老師拿著花圈來給兩位烈士祭掃!庇诤兔裾f。從那一刻開始,一顆向烈士學習、報效祖國的紅心就在他幼小的心里生了根!
“一定要認真學習,將來報效祖國。后來我當了老師,一直認認真真教書、做人,不忘先烈用犧牲為我們換來的幸福!
于和民高中畢業后就一直在村擔任民辦教師,每年清明節都會帶領學生為烈士掃墓。據村里老人于守林講,在抗日戰爭時期,松山街道南莊村是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獨立營駐地,1942年,兩名抗大學生在阻擊敵人、掩護抗日游擊獨立營撤退戰斗中壯烈犧牲,此后村民將他們安葬在村西的山腳下。
隨著時代的發展,村里的小學撤并,退休后的于和民了解到這一情況,就默默成為了無名烈士墓的守護人。在此后的23年里,于和民年復一年地完成這些看似簡單的任務,卻表現出了一個人的不平凡。他說“只要我活著,就會一直堅持為烈士掃墓,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我的兒子、孫子也會為烈士掃墓!
人生最難的是堅持,做一件事不難,而23年風雨無阻做一件事則著實不易。問及于和民有沒有想過放棄?他說:“大道理的話語,我也不會說,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離開這個地方。只要我身體允許,我就要堅持下去......”
秉承著這份初心,于和民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的堅守和擔當,而他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棲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棲霞市搭把手公益服務中心也希望能幫老人圓一個夢,讓烈士“回家”。
“現場了解了老人的事跡,非常感動。按照咱們國家的規定,我們準備選擇合適的時間將無名烈士墓遷移到棲霞烈士陵園集中管理,這樣也使咱們的后代能夠長期地對烈士進行緬懷!睏际型艘圮娙耸聞站蛛p擁優撫科科長黃良琪說。在此期間,搭把手公益服務中心的志愿者們也在走訪村民,希望尋找到更多的線索,讓無名烈士變“有名”,為他們照亮回家的路。
從青絲到白發,默默守護數十載,于和民的堅守是書寫給年輕一代最動人的篇章,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做傳承人,讓紅色精神代代相傳!